•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贵州万山这样干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8-10-29 13:51点击:6918次来源:科技日报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贵州万山这样干

    长达970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受访者供图

    第二看台

    “这里以前是贵州汞矿科研所,在这里研制出杂质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的高纯度汞,这说明当时我们的炼汞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10月25日,68岁的李晓康指着贵州万山朱砂古镇景区里一排酒店自豪地说。作为万山汞矿的“末代”矿长,李晓康见证了“中国汞都”的繁华、衰落以及后来的起死回生。

    资源告竭,沦为山区“贫困生”

    李晓康1976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矿区,从基层技术员到生产矿长一直干到关闭。“鼎盛时,在册员工8000多人,职工家属有30000多人,矿区配套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等应有尽有……”李晓康说。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位于湘黔交界处,自秦汉时期便开始开采汞矿,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素有中国“汞都”之称。1966年,为服务这里的汞矿开采,国家设立万山特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县级特区。

    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矿给万山筑起了工业名声,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一度将其推向“小香港”“小深圳”的繁荣巅峰。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万山累计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上世纪80年代左右,贵州汞矿普通工人每月都能拿70—80元工资。

    然而,经历了数百年的规模化开采,2001年因资源告竭,万山汞矿被政策性关闭,剩下的只是地底下绵延970公里的废旧坑道,旧时繁华落尽,万山沦为武陵山区“贫困生”中一员。

    李晓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掠夺性挖掘开采,预支了矿区起码十年的寿命。”资源的枯竭,效益看不见了,造成矿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纷纷出走,直到矿区被关闭,在册职工只剩下2400人。

    昔日“汞都”,打出工业旅游牌

    2001年,矿区被仓促关闭后,不甘心的李晓康带领40名老员工用一次性安置费再次重组企业,打算从外地购买汞矿石继续做。然而,“这里实在太偏远,加上运费已经挣不了钱。”李晓康无奈说,最终难以挽回大势已去的局面,两年后草草收场。

    2009年,万山成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地区。万山下决心撕掉“汞都”标签,结合当地青山绿水,闯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岩鹰窝旁,必有宝藏”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岩鹰窝,是万山发现汞矿的地方,更是让万山人回望昔日荣光的地方。2009年,万山以岩鹰窝、仙人洞、黑洞子等废旧矿址为基础做修缮,搞起了旅游,重新向社会开放,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揭牌开园,打开了矿区涅槃的序幕,开始了旧貌换新颜的征程。

    “看到老家修起了矿山公园,矿区要重新开发,我决心回乡试一试。”一次探亲的过程,吴计系这个想法开始萌芽。他是“矿三代”,祖父辈都是万山汞矿的工人,对万山汞矿有深厚的感情,能接替父亲工作也是他小时候的心愿。矿区的衰败,1993年吴计系不得不“东南飞”赴沿海一带靠打工为生,而这一干就是17年。#p#分页标题#e#

    2015年,万山投资20亿元,引进吉阳公司对汞矿遗址进行连片开发,通过对矿道的再次利用建起旅游景区。这次,更坚定了吴计系的信心,于是他主动敲响了吉阳公司的门。外务工多年,在日资、台资和陆资企业都干过,有丰富的企业经验的他把景区检票部管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成了公司安保部的主管,每个月有近5000的收入,政府还给矿区家庭安排了经济适用房,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吴计系笑着说道。小时候的愿望实现了,吴计系终于回到了“矿区”上班,还可以就近照顾父母,十分满意。

    废旧矿区,再成为当地人的宝藏

    万山还在景区内修建汞矿历史博物馆、影视基地等历史文化体验区,同时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朱砂大观园、悬崖酒店、玻璃栈道等“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设施,建起了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矿区再次成为万山人的宝藏。

    记者了解到,仅用了18个月时间,朱砂古镇就申创国家级4A级景区,荣获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示范项目”,老矿区打出“绿色牌”。据统计,2017年,朱砂古镇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近一亿元,旅游收入增速全市第一。2018年国庆期间,朱砂古镇景区接待旅游人数7.85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4922.7万元,在全市的主要景区收入排名中,位列榜首。

    如今转型之后的万山,旧貌换新颜:智能观光大棚、蔬菜采摘棚、生态木屋、海洋科普馆……农旅一体,让传统的菜园子成为景区;总投资20亿元的万仁汽车新能源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解决4000多人就业;双创产业园入驻企业83家,员工超4000人, 2017年创税超1亿元、存款超10亿元。(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