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的《孩子王》至今仍屹立

谢园
早期饰演木讷、迟钝的知识青年,让谢园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昔日探索电影的同路人纷纷走向商业化道路时,他摇身一变成了取悦大众的“跳梁小丑”。身为金鸡、飞天、金鹰、百花四料影帝的谢园,对于得奖一事看得很淡,对他而言,站在领奖台上的荣耀感和站在书桌前并无太大区别。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谢园,当年一同走沟下梁拍摄《孩子王》的陈凯歌、顾长卫,已与◇初的电影理想渐行渐远,而自己能够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孩子王”继续传承电影之梦,谢园感到不枉此生。
谢园:戏里戏外“孩子王”
本版撰文记者赵宇
起
1987年出品的《孩子王》,被影迷誉为陈凯歌最好的时光,顾长卫最好的摄影,谢园最真实的演出。片中谢园理着“霸道”的头型,刻画出了一个机械知识青年老杆,课堂上重复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教学,闲时却在山气氤氲和夕阳余晖舞起了长袖……木讷到了极致,却也灵动到了极致。
谢园回忆起当年拍摄的情景,一切仍历历在目,在他看来,《孩子王》是最典型的第五代78班电影,是陈凯歌走沟下梁深人到群众中去所能表现出的一部最真诚的电影,没有任何去满足消费者心理的企图。“就像拂去了满身的尘土,去掉了城市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他用《孩子王》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哪里有电影,中国电影应该拍成什么样子。《孩子王》的可贵在于没有拒绝深刻,在当年的制作者已经毅然转身的当口,这部电影依然巍然屹立,如一座冷静的丰碑”。
谢园饰演的知青老杆,在云贵山区的小学担任老师,他出演这个角色时已在电影学院任教多年,演起来驾轻就熟。《孩子王》尽管没有给谢园带来奖项上的收获,却让他看到了天之高远地之深厚,“跟随这部电影,来到远山,遇到山民,看到消瘦的知识青年。这个消瘦一语双关,包括他的身体和思想。直到今天,《孩子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尚待认识清楚”。
承
《棋王》获金鸡担子却更重
1989年对于谢园意义重大,在这一年的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谢园凭借《棋王》、《大喘气》中的精湛演技斩获最佳男主角,当年得知自己获奖时,谢园十分平静,“因为我已经留校近十年时间,知道世界之大,也知道自己还在井底,所以没有过分高兴的感觉”。业界的认可并未让谢园心痒难耐,他反而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距离所要实现的目标似乎更加遥远了。
内地版的《棋王》常被拿来和香港版的比较,大多数观众认为内地版比较质朴沉重,而香港版更加悲壮澎湃。饰演同一个角色,谢园的“王一生”获得金鸡奖认可,梁家辉的“王一生”则获香港金像奖提名,前者保守后者荒诞,味道截然不同。谢园并不觉得自己在《棋王》中的演技比起《孩子王》时有了飞跃,也并不想将自己的表演与梁家辉进行对比,他将电影所获的荣誉归功到了滕文骥的执导和阿城的小说,并称比起原作的底蕴,电影的表现还很“有限”。“钱钟书先生说过,‘文革’过后有三种人应该深刻反思。第一种是整人的,第二种是被整的,第三种是麻木不仁的,然而这三种人都没有做出好的回应,更别谈理论上的高度认识。中国值得拍摄的电影很多,好的题材也很多,而我们能拍摄的不过是凤毛◇角。《棋王》中所探讨的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中非常明显”。
转
《天生胆小》再获“百花”眷顾
“我与78班同学都合作过,他们在早期的时候更接近人民,今天有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他们不能忘记自己生于50年代,曾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老同学纷纷向商业转型,令谢园叹息:“当下的中国电影有某种强颜欢笑,尽管脂粉了自己,但是内心却很艰辛。”他同时也自豪:“在这一点上谢园同志表现得十分果敢,他奋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跳梁小丑’,这是一份果断,也是一份果敢。”
谢园转型之作《寡妇村》是80年代第一部打出“儿童不宜”的电影,谢园笑称当时制作方可能觉得类似走婚的情节可能对孩子不好,并非有意炒作,结果观众走出影院纷纷惊呼上当,大骂缺德。自封为“跳梁小丑”,谢园实则坚持靠近老百姓,《马路骑士》、《无人喝彩》等电影都是贴近90年代地气的作品。
1994年,与葛优、梁天同演的喜剧《天生胆小》令谢园获第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谢园对胡同里的老百姓充满感情,进人90年代后他所饰演的角色,都是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身份从主角变成配角,定位从知识青年变成喜剧中年,谢园觉得没什么不好,哪怕被评为“土得掉渣”也无妨,“我欣赏的戏就是不要那些俊男靓女,就是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有人说顶着花岗岩的脑袋走进棺材里,我觉得不是贬义,是一份剧烈的赞美”,“我的小幽默,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让老百姓觉得跟我没有距离,屏幕之下,他们可以向我奔来,与我拥抱”。
合
手执教鞭对电影无过多奢望
电影中扮演的“孩子王”让谢园声名鹊起,生活中担任的“孩子王”则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事业,“老师这个职业,承前启后,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修为和学养,才能够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是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到自己和先哲,存在怎样的心灵落差”。
求学在北京电影学院,授课也在北京电影学院,谢园最初教表演,后来教理论,授课绝活是对经典电影的情景再现。
如《英雄儿女》的高潮段落,长度近5分钟,谢园能够一人声情并茂地演下来,让学生叹为观止。他的班上带出过邢佳栋、余男、左小青等学生。“这一生不枉此行,不虚此行,我能成为78级153只沙鸟中的一只。求学四年中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世界上有那么多极品电影,后来我能把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介绍给孩子们”。
如今多在影视作品中客串风趣的“爸爸”、“伯伯”类角色的谢园,对目前的状况已经满足,对于今后能否有缘再拍摄尖端的题材,他并无过多奢望。
梁天聊谢园:对朋友不讲理
1989年初遇,谢园和梁天如今已相识24年。一起开过公司,更合作过许多优秀的影视喜剧,两人的名字经常绑定在一起。谢园和梁天是可以托付一切的挚交,也是吐槽起来毫不给对方留面子的损友。在梁天的叙述下“孩子王”谢园的形象更加鲜活了。
我们的“一见钟情”是我主动的,当时我们这些都是业余演员,谢园老师已经得了金鸡奖,是电影学院毕业第一个拿最佳男主角的,而且知识面很宽。我就特别巴结他,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呢,他在外地拍戏,我在北京就给他写信,探讨一下艺术,从他那里学到挺多东西。后来拍电视剧有合作,就越来越熟了。
谢园对朋友可以不讲道理,比如有一年电影学院去重庆招生,学校只给报火车票,他就跟我说梁总你应该为中国电影事业作贡献,这是在找中国电影的未来啊,于是让我给报销老师的机票。他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份职业,骨子里就是个老师,不像有的人,是在扮演老师的角色。
谢园特别热爱围棋,看到围棋大师比如聂卫平、常昊就要跪下。有一次他在我店里请常昊吃饭,我让他问问几个人好安排,他说不能问,问了别人会觉得我请不起。好嘛,那天我给准备了一大桌,最大包房给留着,他还自己跑去又是买鱼买虾。结果常昊一个人来的,一看这大阵仗给吓了一跳。
谢园爱洗澡不爱换衣服,等于白洗。时间观念比较差,有时候特别晚,有时候特别早。比如约好六点吃饭,四点就到了,他还挺着急。
在我们公司,谢园老师导了他生命中唯一一部电视剧叫作《经过上海》,讲北京人在上海的生活,宋丹丹和我主演。当时找了刘欢老师作主题曲,过了一会儿他说不用刘欢了,我自己写出来了。那歌词是“你来过上海吗,你到过北京吗……”他唱给我听,我一听这调儿耳熟啊,“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我说这是田震的歌,他说可能听了一两耳,一觉醒来就以为是自己梦中创作的了。
人物简介

《孩子王》中饰“老杆”(右)
谢园,1959年6月17◇生于北京,满族。1977年北京清华园中学毕业,次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82年留校任教。
主要获奖经历:
1989年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棋王》、《大喘气》
1989年第2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1991年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1992年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上海一家人》
1992年第1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上海一家人》
1995年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天生胆小》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