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世新的头灯如同萤火虫般,在荷塘里走出了一条细长的光线。本报记者傅坚摄
长江商报消息有关莲的话题,是因为一帮吃货嚷着要去吃莲子宴,这才被开了个头。
听过很多人小时候偷吃莲蓬,或顶着荷叶当凉帽玩耍的童趣。或是那段还没出现塑料袋之前荷叶充当副食品打包材料的共同记忆,或是老人们看着小孙子吃莲蓬,摘出一颗“瞎子”往小娃儿们大脑门上一磕,引来小孩们咯咯笑的玩法。
说起莲,不免先想到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誉,然后是关于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生活场景。
这个浑身是宝的物种,早在恐龙横行的时代就存在了,并且从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如今,它被智慧的人类充分挖掘,为莲子莲孙们规划了三条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子——子莲、花莲、藕莲。
在经济利益的助推下,人类精心安排的这场“进化”,已然让自然法则失效。莲子莲孙们越来越繁盛了,可它们的莲祖——野生莲几乎也再难找寻了。莲专家们,甚至觉得武汉应该不会有纯粹意义上的野生莲。
如果,这算一场博弈,结局显然越来越明晰。
本期《长江地理》,探访武汉花山和法泗两镇多个村落的莲,记录采莲人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之外,我们也试着在市场与经济规律中,挖掘一些有关莲的产业链与生态思考。
本报记者王巧爱实习生隗延章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