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1-04-09 09:23点击:4221次来源:网易
           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在区域空间上和南北经济差距超东西经济差距下,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东西转向南北,中国开始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圈层式发展导致“圈内”“圈外”不一样。各城市之间,大城市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房价高企等“城市病”;另一边出现“收缩城市”显山露水。被城市化裹挟的人群,一边呼喊“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一边也在呼唤“谁人故乡不沦陷”时代下无以寄托的乡愁。显然,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南北失衡、城市分化等症候,既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城乡区域发展的方向、战略、模式面临调整。

           城市化发展总体思路

           从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看,我国关于城市化发展总体思路可概括为: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换言之,小城镇模式的区域规划和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着重于农村向城镇转变,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乡村振兴战略则试图全方位地振兴乡村、复兴乡村,“看得见山水,记得起乡愁”。

           当然,其初衷是为避免重蹈其他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弯路,如欧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贫民窟问题等,同时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然而现实却是,从“盲流”到农民工,农民纷纷背井离乡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也使得传统乡土文化趋于解体。毫无疑问,城市作为经济高增长的载体,成为人们追逐淘金的胜地。

           从理论上讲,人口在一二三产业、地域、城乡之间的流动,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进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即便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实现“进厂不进城”,但当年的繁荣也造成了当下的污染,破坏了“青山隐隐水迢迢”“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当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开始萎缩,大量的农民被排挤出来,开始“离土离乡”。

           如今特色小镇遍地开花,其发展必须植入产业,难免制造出无法承受的新污染,更何况大多特色小镇难逃破产浪潮,“圈地”、烂尾再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可以说,城乡并重、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并没有因为政策导向而实现,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国策是该走依托城市的道路,还是扶持乡村的道路,中国来到了岔路口。

           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城市化发展将转向都市圈战略。

           城市化发展本质

           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最大化,而城市的发展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有其客观经济规律,这决定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依旧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城市是集约利用稀缺土地资源的方式,也是一种分享基础设施的方式。城市人口多,可以分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固定成本。相反,人口很少的小城镇支撑一个公共服务的系统成本就太高。

           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之间的交流、碰撞才会产生新的思想。大城市里,人和人之间互动频繁密切,而且高技能劳动者集聚,有利于创新和创业。三是匹配效应。大城市中专业化分工性和合作性更强,从劳动力供应角度来讲,消费者可以在大城市找到更加符合自己需求和偏好的服务提供者,企业家可以找到专业化的劳动力供给者。基于此,“人往高处走,人随产业走”,驱动了人们向大城市迁移。这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人性与经济力量。

           城市化发展趋势

           既然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客观趋势,那么就可以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都市圈建设,建立“朋友圈”,实现“软扩容”,打破中心城市和周边其他中小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事实上,中国已具备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进入城市型社会。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开始加速形成都市圈。这是国际城市化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现象。

           第二,核心大城市实力增强。

           第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长较为充分。长三角、珠三角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目多、质量高,埋伏着许多“隐形冠军”,有利于充实都市圈内容。

           第四,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发展,网络状的交通线路将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几乎无缝连接在一起,构成紧凑高效的“日通勤圈”。如果说当年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那么未来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的中国在尊重人性和市场规律基础上,将走上世界普世性城市化的道路,重回大城市发展,国策也会相应地由发展小城镇向都市圈战略转变,中国城市化也由此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

           如果说当年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那么未来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的中国将走上世界普世性城市化的道路,重回大城市发展。前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追求规模,到了后工业时代,商业、服务和体验经济占据主导,城市的竞争已非简单争夺资源,而是作为一个枢纽打造的圈子,就看谁的磁场更强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且借鉴国外城市化历程的弊端加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目前中国已经城市化达到了60%以上,加上各大城市的快速发展,规模扩大。中小城市的发展还有交通枢纽的便利,中国的形成从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再到中小城镇、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形成了从上到下的一条产业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