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厦门城市化乡村现状与未来发展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9-05-17 14:05点击:3106次来源:中国科学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需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厦门市正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9.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460元,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长,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翻番。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17年的2.44倍,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也有长足进展。至2017年,已实施400多个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目标,300多个村庄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完成投资8.44亿元。

    尽管对乡村发展的投入持续增加,厦门乡村振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全市耕地面积继续减少,2011-2017年减少约1000公顷;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5:41.7:57.7,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农村各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乡村建设缺乏科学长远规划,新村建设缺乏特色;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厦门市提出“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的发展战略,不过岛内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岛外区域,全市尚未实现“岛内外一体化”格局,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对厦门乡村发展趋势的研判是:生态空间保持不变,农业用地持续减少;城镇空间逐渐增大,走向城市乡村融合现代化;乡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趋于城市性,乡村景观也趋于城市性,但仍保持一定的乡村性;中央明确东部发达地区要在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厦门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传统农业型乡村会消亡,代之以新的农村形态;厦门地域范围小,乡村地区与城市区域紧密连接,空间分离不明显,受城市化影响强烈,将衍生出新的村镇聚居形态。

    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变化,对农村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影响;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加之物流体系的完善,对资源能源消耗势必增加,与城市形成对区域生态系统供给的竞争关系,加大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压力。

    厦门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不是扶贫脱贫,而是实现居民生活从小康到富裕,我们把这叫做“厦门要求”。未来乡村不再是传统认识上的乡村,过去我们认识的乡村将一去不复返。

    为此,建设人居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是厦门城市化乡村的未来。具体举措是对症下药,致力融合,分类施策,宜居先行。

    首先,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有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的目的,更是为了提高生态福祉和健康福利。

    其次,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强化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随着厦门人口增加、房价居高不下、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郊融合类村庄将成为外来人口的居住聚集地,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闽南传统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融合的新农村,融入城市发展。

    再次,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将具有特色的村庄整体保留融入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中,破除城市内部景观高、密、杂的倾向,城市也可拥有乡村景观。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迁移的成本仍然存在,迁移的最优选择是向小城镇集聚,从村镇内部发育出一个成本较低的聚落形态,通过公共服务中心等方式承担部分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新的农村发展形态。

    最后,城中村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第三产业在城市区域快速发展的结果,厦门的城中村多数在空间上毗邻工业区和城区,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聚集区。对城中村的改造既要发挥村镇的演替规律,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三产融合的新型村镇,又要考虑到市场经济行为、产业发展与转移、村民自组织和乡村新生代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功能。

    乡村振兴需给予乡村发展主动权,呈现乡村振兴多样化,确保乡村独特性。我们提出四种厦门市乡村发展类型:城市化村镇、厦门城市持续扩张和人口持续增长带动城市及周边乡村的城市化,已经脱离乡村范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产业聚集发展型村镇,产业聚集转移形成的产业新城,土地被征收和村民工人化,工资性收入高过财产性收入;城镇化乡村,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乡村电子商务,这类村庄远离城市中心,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荒废村,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产值产量和其他生产经营类活动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成年劳动力多外出营生,农田逐渐荒废,这类村庄可进行生态移民,土地进行复耕流转,发展公司制农林业生产。

    城市化乡村的经济社会特征与传统农村有很大不同,现阶段厦门市乡村呈现多类型并存的发展格局,以非农经济聚集为特征的村镇类型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部分村镇形态向城市形态趋近。随着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乡村建设与服务满足不了新的需求,需要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延伸城市管理,塑造厦门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