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图为:黄鹤楼是居民们永远的“街坊”
图为:雕栏还在,朱颜已改
图为:埋藏在小巷里的墨香
图为:熙熙攘攘,唯我自在
图为:沿街小买卖,滋养着巷内的生活
楚天金报 记者刘蔚丹
得胜桥,曾是明清时期通往武昌城唯一的北门——武胜门(建于1371年)的主街,也是古时军队出征走兵车、过战马、运粮草的必经之路。冠名“得胜”,与“武胜门”息息相关,寓意“得胜宜扬,太平全安”,以求吉祥绵延。
这里曾是武昌北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方。道路狭窄,商贾云集,从早至晚,人流熙攘。如今,这里仍是一条长不足800米、宽不过6米的小街,串联起中华路粮道街与中山路积玉桥。
不少人评价道,得胜桥是武昌古城里少有还留着喧嚣的市井气的地方,几乎浓缩了武昌古城600多年的余味,它以其古貌苍颜,面对城市的日新月异,默默追忆着曾经有过的繁华。
巍峨壮观的黄鹤楼下,穿过岁月的尘灰,我们依稀看到,精于算计的商贾、忙于生活的百姓、嬉笑玩耍的孩童……他们在这条浓缩了市井气息的街巷里,演绎着自己的“穷热闹”。
清晨6时许,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得胜桥时,小巷里的各种营生已如火如荼,吆喝声此起彼伏。街上的居民告诉记者,小街上的菜是最便宜的,每天都能吸引附近的市民来“赶集”。
从北到南,沿着窄窄的街巷前行,一砖一瓦都诉说着百年的沧桑风雨,隐藏着不少老建筑、老民居,包括抗日将领刘家麒的旧居。住在得胜桥35号的郭先生说,在武汉像这种百年以上的老巷子已经不多见了,它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经历着都市飞速变迁的现代人,总能从那充满市井气息的氛围里,找到生命最纯真的状态和归宿。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