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翻新,今年并非头一遭。从上海财大的存折版录取通知书,南理工的“淘宝体”短信通知书,到南京大学的宋词串烧,令人眼花缭乱。有意无意间,这也演变为校际竞争的新赛场,一年一度烽烟四起。
对此不乏叫好声,认为以往严肃刻板的通知书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令高校与学子更亲近,更能彰显一校个性。诚然,大学细节服务可以更有人情味,但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盲目迎合。须知大学之所以被称为“象牙塔”,正在于大学精神的遗世独立,有时远离“流行”、抗拒世故的深厚底蕴,才能真正滋养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子,担当起社会中流砥柱之责。一味满足于“创意通知书”带来的短暂炒作效应,于高校、学子两相无益。
如今,当越来越多的高校花费精力在比创意、斗文采、玩抒情,是否更应牢记大学的核心职责在于教学育人,而非“卖萌录取通知书”、“校长毕业典礼脱口秀”之类的年度大戏。有些形式主义对教学质量并无加分,甚至流露出几分心虚。
如果将录取通知书看做学子与大学的初次“相遇”,那么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是两者间的“相处”。在此期间,大学能提供怎样的教学环境和水平,为学生发展带来多少选择和机会,留得下怎样的美好回忆,或许比录取通知书带来的一时喧嚣,有分量得多。
责编:邓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