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刘欢)9月1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同时也是“常回家看看”入法以来第一个小长假。“常回家看看”入法是否有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法律不能调解人情。营造一个崇尚孝道的社会氛围,需要多方合力。
中秋节始于唐宋 寓意月圆人团圆
自古以来,圆月当空的中秋夜,就是中国人家庭团聚的温情时刻。萧放介绍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最重团圆的节日。团圆不仅限于家庭团圆,还包含着包括朋友在内的其他情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那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萧放说,中秋节开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自诞生初期就与“团圆”紧密相连。因为古代社会家庭是重要组织,古代人最讲究家庭凝聚力。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古人过中秋的盛况:中秋节之际,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祭月、拜月、赏月、观潮、猜谜、吃月饼、品桂花酒等都是古人欢度中秋的传统习俗。
直至今日,传统习俗中仍然保留的,仅剩吃月饼、赏月了。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小或坐在庭院,或聚在阳台,一起聊天,边吃月饼边赏月,何其幸福。然而,随着现代人工作的繁忙,亲情的淡薄,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与孩子吃饭过节也逐渐成为一种奢侈。
“常回家看看”入法两月难执行
中秋节是回家陪父母还是外出游玩?这可能是不少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有媒体调查,中秋节离家近的人,大部分还是回家跟父母过节。而离家远、独自在外地打拼的,三天的假期太短,很难“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