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土地财政已到穷途末路,鼓吹则是无耻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6-11-21 11:11点击:3630次来源: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原标题:马光远:土地财政已到穷途末路

    作者:马光远 来源:公号“光远看经济”

    之前驳斥个别人鼓吹土地财政的文章被封,但不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继续讨论。我的基本观点从来没有改变,那就是“土地财政是无奈,鼓吹则是无耻”!

    首先要明白,不能装糊涂地是,“土地财政”在中国,无论是学术、政策还是公共层面,都是一个贬义词,是对中国各级政府过于依赖卖地收入的担忧,土地财政最甚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超过了50%,有些甚至高达80%。很显然,这不是一种像某些人所言的正常的财政生态。

    土地市场告别了高增长时期

    从中国房地产的基本面看,尽管今年土地市场极为火爆,“地王”频出,但这只是假象,只是局部热点城市土地市场的表现,就全国而言,土地市场其实早已经告别了过去的高增长,土地市场的最高峰已经过去。以前三个季度的土地出让收入看,3个季度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总共23306亿元,同比增长14%,但相对于2015年之前的水平,仍然在大幅度萎缩。2015年,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度下滑,土地市场进入熊市,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缴入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33657.73亿元,同比下降21.6%。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土地收入上升,但土地出让面积仍然在下降,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31.88万公顷,同比下降4.6%。其中房地产用地7.10万公顷,同比下降7.8%。

    土地市场回归常态,提前过冬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中国的土地市场,一面是火焰,价格飙升,地王不断,但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库存的严重挤压,即使地方政府有推地的意愿,但市场并不买账,开发商对于三四线城市拿地越来越谨慎。同时,尽管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强力反弹,土地市场火爆,但出于限制大城市人口的考虑,无论是土地使用规划,还是实际出让方面,都实现了严格控制的做法,这使得一些城市出让的土地极为有限。以北京为例,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北京土地市场共成交土地24宗,比去年同期减少45宗;建设用地面积314.8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3%;成交总额445.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8%。今年北京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200公顷,目前供应不到200公顷,完成计划不到20%。

    事实上,中国的土地市场从2015年开始,已经进入到下行的拐点,今年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的表现,一方面和大城市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有关,另一方面,不过是在救市政策刺激下的回光返照而已。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收紧,土地市场回归常态,提前过冬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高价疯狂制造地王的企业,他们手里的地王如何解套?按照中国房地产正常的表现,这些地王大多死掉的可能很大。如果再把这几年开发商屯的地的总量算上,未来几年,开发商拿地的动力不足,土地市场的基本面仍然是下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继续通过卖地解决创收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条路正在逐渐走向末路。

    过去我一直抨击土地财政。根子在于,土地财政模式本身,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个多输而不是多赢的结果。

    首先,土地财政这种模式其实是对农民土地的一种低价掠夺。笔者一直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把集体土地的收益权绝大部分不还给农民,低价从农民手里征收土地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农民的贫困,无法从土地和中国城镇化获得收益,从而在失去土地之后,根本无力支付城镇化的成本,这是中国城镇化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p#分页标题#e#

    其次,在土地财政模式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整个中国的经济正在堕落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财富游戏,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都争先恐后进入房地产业,直接导致我们赖以发展的制造业日益萎缩,逐渐丧失竞争力,这将最终使得经济呈现“空心化”。

    今年民间投资数据的暴跌,和新增贷款大量进入房地产的数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土地改革是房地产走向健康的前提

    对于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以及中国的城镇化而言,土地财政表面上似乎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收入来源,但由于这种收入建立在不合理低价获取农民土地基础上,等于剥夺了农民自身转化成城市居民的能力,最终还得政府买单。土地财政本身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一直可以循环下去的游戏,一旦土地储备枯竭,游戏终结,可怕的结果恐怕不仅仅是金融系统大量坏账的泛滥,更是产业结构的畸形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基于此,笔者过去多年一直呼吁通过真正的土地改革,还土地权利给农民,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中国房地产的扭曲和不健康,根子在土地,应该以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加快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快中国土地交易制度的改革。这是中国房地产走向健康的前提。

    中国土地财政的盛宴其实在2014年已经结束,2015年的下滑只是开始,今年部分城市土地市场的火爆不过是回光返照。对此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土地财政”是一种畸形的存在,这是常识。“土地财政”掩盖了很多问题,以及使得很多问题的解决一拖再拖。特别在中国房地产已经告别了上升周期,中国城市建设以及房地产的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鼓吹“土地财政”不合时宜。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早和土地财政吻别,拥抱实业,拥抱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这是唯一的活路。

    记住,改变土地财政,痛别土地财政,这不是自毁长城,而是自救!

    文章来源: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