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壮阔的70年历程中,菏泽林业与时代同行,在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林业生态体系搭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上世纪50年代,菏泽还是“张不开嘴、睁不开眼,推不开门”的飞沙地,如今成为了全省的平原粮仓和木产品加工基地。近日,大众网记者深入采访,梳理70年菏泽林业发展脉络,见证“绿色奇迹”。
彩叶树种日渐普及,生态宜居画卷在菏泽展开
初秋时节,穿行菏泽境内,一路上只见林水相依、鸟语花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画卷在菏泽徐徐展开。地处鲁西南平原的山东省菏泽市,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和风沙灾害区,林木稀少,生态恶化,群众生活极度贫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菏泽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使土地沙化盐碱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0世纪50年代时,菏泽还是‘张不开嘴、睁不开眼,推不开门’的飞沙地,城市绿化树多是普通的杨树、柳树、榆树等普通树种,菏泽人太想摆脱风沙困扰,所以植树特别积极。1988年菏泽成为全国第一批 全省第一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菏泽市林业局推广站站长刘建军说,70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育苗造林的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女贞、百日红、海棠、银杏等彩叶树种出现在菏泽的绿化道路上。在西安路、人民路等路段,已经形成了以木瓜树为主的市树形象大道,国庆来临之际,各种各样的立体花坛也出现在菏泽街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1997年以来的20年,与七十年代相比,菏泽市相对湿度提高0.8%,年降雨量增加2.93%,大风日数减少47.8%,风沙日数减少69.7%,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的干热风基本消除,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菏泽市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现在菏泽依旧种植了不少杨树,但品种却逐渐换成了不再有棉絮的雄株杨树。昔日风沙地,变成了‘白天不见庄,晚上不见光,平原有森林,林中有粮仓’的园林城市。”刘建军说。
从低效林业到林产品加工,绿色资源变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前,菏泽的林业以开展植树造林为主,形成了大资源、小产业、低产值、微效益的低效林业。直到1998年,开始酝酿林业产业化,经过6年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菏泽市林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桐木、杨木为主要原料的近3000家加工企业和上万个木材加工点。”菏泽市林业局文秘科科长王瑞群说。
依托于木材加工的集聚发展,曹县已是全球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基地,成为全国三大千亿级林木产业园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曹县桐木拼板及桐木家具出口量一度占到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进入新时代,曹县紧抓机遇,迎来大发展,现有木器包装容器类产品占600余家,林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89家,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6亿元。”王瑞群说。
丰厚的林业资源和集聚发展的林业产业,又带火了菏泽的会展经济。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作为国家级林业重点展会之一,已在菏泽成功举办了16届。“第一届林交会时,设计摊位591个,4月初全部定满,为了满足国内外客商的需求,展位数量先后增加了3次,达到了730个,超出了原定展位数的24%。”王瑞群说,相比第一届林交会,刚闭幕的第十六届林交会更是盛况空前,参展参会人员达22.1万人次,签订销售合同及协议1536个,总金额25.5亿人民币。
森林走向城市,植树造林成为新时尚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2017年6月,菏泽市政府正式提出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年9月,正式获得原国家林业局备案,菏泽由此拉开了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序幕。
“一时间,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成为广大市民的新时尚,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森林城市的热潮。”菏泽市林业局绿化科副科长杨明军说,两年来,菏泽市完成土地流转35.3万亩,新造林面积67万亩,新建完善公园绿地230处;成功创建山东省森林乡镇3个、山东省森林村居60个,成功创建菏泽市森林乡镇10个、菏泽市森林村居120个。
在菏泽市东明县,炎炎烈日下,650亩的紫叶林一眼望不到头,层层叠叠的树叶连成一片紫色的海洋。“自全市创森工作启动以来,立足创森,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今年春新建苹果、桃、梨、大樱桃等,使特色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菏泽颂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宋世朋说,通过“创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栽植苗木,林间再套种油用牡丹、蔬菜、中药材等,使得乡村有了绿色产业。土地流转后,村民有租金收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即可外出务工,也可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干活挣钱,还可低价从合作社返租倒包赚取更多收益。
而这只是全市各地开展创森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围绕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林场建设、科技创新工程、绿化用地保障和社会造林绿化等八大工程,菏泽市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打造路域、水系和环城生态林带亮点工程建设造林土地流转面积、造林绿化面积、树木栽植质量、树种丰富度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杨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