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掠影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见证。70年来,连云港市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在实现连云港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建设力量为城市注入的鲜活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云港城市道路狭窄,除海州、墟沟和连云一些主要道路为块石路面外,大部分道路为土路面和泥结碎石路面,城市桥梁多为木桥。在众多集镇中,只有新坝和新县铺有石板路,其他集镇及村庄的道路均为土路。海州、新浦、连云和赣榆县城除一些主要道路建有下水道外,大部分地段没有排水设施。居民饮用水源以井水、山水、河水和塘水为主。1949年底,新浦和连云供水管网都呈简单枝状,供水管总长33.5公里,共有4.1万人使用新海自来水厂提供的自来水,自来水以水库作水源,库水都来自降雨和山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市内共有路灯100余盏,线路长10余公里,路灯由海州发电厂营业部管理,光源普遍采用白炽灯作道路照明。
打造人民防空护民之盾
70年来,连云港市防空部门始终牢记人民防空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把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民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在破解瓶颈问题、依法建设和提升科技水平上下功夫,促进人防与经济社会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深化人防融合式发展机制改革,转变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升民防服务能力,全力打造现代人防护民之盾。
防震事业稳步发展
连云港市防震事业经历了从微震观测到强震观测,再到前兆观测。现由15个地震台和1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分布在全市3县3区和2个海岛,地震观测手段达六大类30多台套仪器,陆地和近海海域地震控分别达到M1.5级和M2.5级,地震监测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14年10月9日,连云港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正式启动,现已取得大量野外资料和样本,并进行了室内整理、记录、分析,产出的应用成果为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每年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达到8万至13万人次。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测群防体系。
城市住房管理保障有力
“十二五”以来,连云港全市累计投资45亿元,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市累计有5万多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近年来,全市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从1家增加到337家,项目管理面积从2万平方米增加到1.25亿平方米,从业人员从数十人增加到近3万人,管理业态从小区管理扩展到大厦、车站、厂房、商场等各物业类型,经营服务水平实现了从粗放型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转变,省50强企业从1家增加到6家,国家示范、省级示范(省优)、市级示范(市优)项目从1家增加到124家,物业管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连云港的产权产籍管理借助不断升级的业务操作和信息管理系统,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房产档案和房产信息正为城市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快住房信息化建设,研发了产权产籍、住房保障、物业管理等42个信息系统,其中商品房抵押合同网签备案系统全省率先,房产测绘成果二三维一体化建模为全国首创。市住房局网站被评为省、市优秀政务网站。
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迈入21世纪,连云港市大力实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持续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果断实施战略东进,明确以新浦城区、东部城区和赣榆城区为三极,以规划中的滨海新城为核心的“一心三极”城市布局,立足于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勾画了“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宏伟蓝图。随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确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东部滨海城区建设迅速启动,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序幕全面拉开。新海城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港城大道、凌州广场、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工程等城市道路、桥梁、广场、路灯、供水、供气、供热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国展中心、新银双厦、新行政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盐河绿化带、“金镶玉竹”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住宅建设加速发展,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多层次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至2005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60亿元。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成效明显。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1984年至2005年,连云港市城市建设投资从20年前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50多亿元,城市道路由94公里增加到609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由6.9%增长到37.1%,建成区面积由29.3平方公里发展到69.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13.2%发展到38.1%,城市人口由46.58万人增长到70.17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200项,累计完成投入360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4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84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新建改建城市干道200条,33公里BRT一号线投入运营,120公里海滨大道迅速贯通,道路整治出新全面实施,中心城区逐步形成“南北相连、东西贯通、中心成网、外围成环”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供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市区海州水厂、茅口水厂、第三水厂全部使用上沭新渠水源。国家节水城市通过验收。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15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80公里,新建天然气管道150公里,市区共新增住宅供热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市住宅供热总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99.98%、城市照明覆盖率达2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达到1800公顷,2012年成功创成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15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绿地率达到3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
迈向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
2017中国城市家具标准化会议在连云港召开,连云港市荣获“全国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示范城市”荣誉奖牌。这是中国标协在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方面授予的第一块奖牌,连云港以近年独具特色的城市建设成绩拿下这一殊荣。得益于“十二五”以来城市建设推进,近几年来,连云港先后完成了花果山大道、西大堤、环云台山路等城市交通主干道建设。对市区主次干道进行出新改造,累计完成改造出新主次干道52条,道路里程约220公里;维修改造秦东门大街、镇海路等破损道路66条,打通人民东路等“断头路”12条;按照城市家具标准建设和改造主城区道路约700公里,主城区城市家具标准化率达80%。目前,市区道路总长度已达1714.91公里,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23.29平方米。
不断提升供水质量,市区新增沭新渠供水水源,完成第三水厂20万吨/日扩建及深度处理工程;建成徐圩新区9万吨/日供水厂;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6座;垃圾转运站88座;新增区域供水管网1140公里;污水管网289公里;燃气管道150公里;管道燃气用户5万户,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乡镇全覆盖,受益人口200万人。投资2亿元,完成市区东盐河、西盐河、玉带河、龙尾河污水排口截流整治。截至目前,建成区供水普及率达99.52%,管道燃气普及率达99.05%,污水处理率达88.8%,建成区路灯亮灯率99%以上,路灯线路总长度达1249.28公里。完成11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先后新建公园12座,绿化改造道路50条,中心城区绿地量增加到6292公顷。新建星海湖公园、开发区创智绿园、连云区新丝路公园、西凤凰山公园等;建成北固山健身步道、东盐河健身步道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3.41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