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强化“两江四岸”城市发展的主轴功能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9-12-09 15:38点击:2577次来源:重庆日报

    积极引导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沿支流河道、道路街巷、绿化走廊等向腹地延伸拓展,逐步改造滨江区域城市街道,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市腹地与滨江地带的功能融合、协同发展,构建“两江四岸”与城市腹地之间“鱼骨式”空间构架。

    重庆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两江四岸”承载着重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重庆城市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性。长江和嘉陵江在主城穿越“四山三谷”,串联起城市主要功能组团,“两江四岸”是重庆平行网络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核心脊梁,决定着城市空间布局走向,更是集聚城市重大功能、彰显国际化现代城市形象的发展主轴。《“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提出,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按照规划,要实现“两江四岸”公共空间贯通联通畅通,优化点轴联动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就要进一步统筹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强化城市发展主轴功能,把“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力推进重庆主城区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首先,“两江四岸”要构建贯通联通畅通的开敞公共空间,强化主轴支撑功能。“两江四岸”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共约394公里。受主城四山、三谷、两江的地理格局影响,重庆主城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高程多变起伏,形成众多富有特色的半岛、江心岛、湾、沱、滩等;同时,由于岸线上分布着大量港口、仓储、企业、旅游、海事、轮渡、公安、环卫以及各类码头、住宅项目,客观上制约着“两江四岸”公共活动空间的贯通进程,导致“两江四岸”的分割、断裂,难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开敞公共空间。除部分地段外,大部分沿线区域开敞空间整体偏少偏窄,沿江公共绿地、滨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实现“两江四岸”开敞公共空间的基本贯通,包括滨江慢行游憩路径的连续贯通、滨江优美景观空间的连续贯通与高品质休闲活动体验空间的连续贯通,其关键在于交通贯通联通畅通。一是要实现“两江四岸”纵向贯通。通过“两江四岸”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及相关设施的搬迁、江岸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都市圈内构建沿长江、嘉陵江上下游连续的四条滨江路,有机串联公共活动组织、公共设施与景点,形成贯通连续的空间开放系统,确保公共空间贯通和公共活动连续,形成贯通连续的开敞公共空间。二是拓展“两江四岸”横向纵深。根据生态修复和使用功能需要,划定绿化缓冲带控制线,对滨江建筑进行后退控制,留出滨江开敞公共空间。已建成区结合旧城更新,在有条件的区段留出沿江公共绿地、滨水广场、步行通道。未建成区应合理选线选型,根据建设规模,建筑高度、密度尽可能将滨江建筑后退规划,原则上控制不少于100米、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50米的绿化缓冲带,局部有条件地段可适当扩大。三是实现“两江四岸”交通畅通。高标准规划建设四条滨江路,推进现有滨江路向上下游延伸,重点突破关键瓶颈,实现滨江路全线贯通畅通。加强滨江路与城市腹地路网的联系,提高“两江四岸”与城市腹地的连通水平。完善过江索道、渡轮,完善桥梁步行系统等水上连接纽带,大力发展两江水上交通和水上旅游,推进陆路公共车辆和水上巴士联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网络。

    其次,“两江四岸”要构建网络化空间结构,实现“两江四岸”与城市腹地的协同发展。长期以来,“两江四岸”与城市腹地联系不够紧密,其作为城市发展主轴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受带状结构和沿江地形高差影响,滨江地带大多数建设项目仅考虑横向布局,城市建设的纵向连续性和纵深感不足。滨江路主要扮演着城市快速干道功能,滨江地区人行步道和电梯、扶梯等设施相对不足,导致滨江路成为“割断”城市腹地与“两江四岸”的障碍,既造成滨江地带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也影响了滨江地带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形成网络化空间结构,要实现“两江四岸”从“通道”向“鱼骨式”架构的转变。要完善核心地段滨江建设,把滨江路外侧、滨江路内侧和滨江路等线性空间提升为亲水生态空间、休憩公共空间,并与城市腹地构成网络化空间结构,充分发挥“两江四岸”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滨江地带与城市腹地的协同发展,形成“点上点靓、线上贯通、面上提升”的城市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亲水生态空间。依托长江、嘉陵江水体,根据长江、嘉陵江消落带现状及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在不同水位规划多层次多样化亲水活动场所,重点结合滨江公园、广场、湿地公园、亲水码头等打造亲水空间。近期重点推进江北嘴、珊瑚坝、鹅公岩、九龙半岛、磁器口等湿地公园,磁器口沙磁文化广场、弹子石码头、长安码头、忠恕沱码头等建设。二是构建休憩公共空间。通过构建漫步道、跑步道等滨江步道系统打造滨江户外健身、休闲长廊,近期重点推进渝中半岛、北滨路、南滨路、沙滨路、九滨路等滨江步道贯通。同时,完善“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建设标准,优化休闲公园、艺术馆、音乐厅、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三是辐射带动城市腹地发展。积极引导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沿支流河道、道路街巷、绿化走廊等向腹地延伸拓展,逐步改造滨江区域城市街道,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市腹地与滨江地带的功能融合、协同发展,构建“两江四岸”与城市腹地之间“鱼骨式”空间构架。合理利用从滨江地段至城区腹地的天然地理高差,建设步道交通、缆车、扶梯、无障碍电梯相结合的滨江与城区腹地连接的交通系统。

    再次,“两江四岸”要统筹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两江四岸”是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地,更是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但从生产功能看,“两江四岸”的工矿、码头、仓储、运输等生产性产业偏多,而金融、总部经济、咨询、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生活功能看,满足市民游憩休闲、文化体验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少;从生态功能看,对消落带、自然岸线、滨江景观人工干预偏多,自然生态偏少。这与“两江四岸”所处城市核心地区的功能要求、与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建设要求还有差距。

    统筹“三生”功能,要在进一步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优化“三生”空间,实现生态优先、生活主导、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协调。一是注重环境保护,重塑主城区都市圈生态主轴。“两江四岸”是主城区最重要的生态廊道。要结合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两江四岸”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生态型岸线转变,在中心城区形成功能多样、层级丰富的滨江绿地公园体系,重点引导生态保育、森林湿地、休闲游憩等生态保护功能,构建以水生态建设为特色的生态框架体系。通过对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的合理搭配,推进园林绿色、彩化、香化和美化的有机融合,提升“两江四岸”的绿化品质。加强对滨江天然崖壁岸线的保护,根据岸线的现状与基本条件,分类整治护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二是实现“还江于民”,打造世界级滨水旅游发展主轴。整合滨江地区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塑造重庆特色文化风貌;引进美术馆、博物馆、歌剧院、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和交流,以文化艺术魅力营造“两江四岸”滨水文化带。依托滨水沿江资源,推动体育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和赛事活动的集聚,形成以亲水为特色的滨江体育产业带。充分利用沿江滨水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生态景观和立体山水都市夜景的强大吸引力,加强旅游与风貌、文化的联动发展,加强城市腹地旅游资源整合,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世界级滨水旅游发展主轴。三是强化核心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轴。立足全球视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大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机构,重点发展新型金融、现代物流、大数据、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以及设计、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把“两江四岸”建设成为汇集最优质的资源、承担全球性城市功能、具有强大发展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轴。(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