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上海“大零号湾”汇聚科技创新策源合力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4-02-23 15:54点击:5084次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继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重大产业项目佳通夏日创园(一期)完成结构封顶后,另一个项目宏润科创中心也完成了地下室顶板浇筑,地上部分主体钢结构施工已同步跟进。
      “从0到1”,不仅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飞跃,也是“大零号湾”发展历程的见证。
      不止于“大”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2015年,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西北角,一栋名为“零号湾”的楼宇启动建设,成为师生创新创业启航之地。其后,“零号湾”以“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区域,逐渐扩展为约17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2023年,“大零号湾”建设上升为上海市级战略,旨在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
      上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不单是区域面积和楼宇规模的扩大,也是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
      在一个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能够广泛聚集、充分互动,助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大零号湾”积极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赛道的高能级企业。截至今年1月,“大零号湾”核心区共有400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估值超1亿元、10亿元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12家和30家。
      随着金融港建设的稳步推进,上海大零号湾创新策源私募基金、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基金等相继成立,面向科创企业的种子轮、天使轮、加速轮等不同阶段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2023年,位于“大零号湾”核心区域的25家企业共完成融资超13亿元,“硬科技”背后的金融支撑不断夯实。
      从“0到N”
      打通“产学研”融合堵点
      “从0到1”标志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关键一跃,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学界和业界的良性互动模式,打通“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堵点。
      围绕科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务形态不断涌现。面向初创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想600基地(以下简称“创想600基地”)提供三个月到半年的过渡场所,成为科创成果转化的“临时合伙人”。在提供集装箱式的办公场地之外,园区还列明了一份服务清单,提供政策咨询、团队搭建、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在完成“从0到1”的成果转化后,“从1到N”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辐射至“大零号湾”周边地区。为了给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上海市闵行区着力探索“大零号湾研发+马桥制造”联动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校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
      聚焦智能机器人这一新赛道,节卡机器人、非夕机器人、飒智智能等7家代表性企业签约合作,计划于2024年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投产首批项目。未来,在链主企业的引领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推动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助力智能机器人产业从“链”到“群”。
      “湾”有引力
      打造宜居宜业科创街区
      在确保人才“引得来”之后,如何“留得住”“用得好”成为下一步的关键。“大零号湾”选择打造宜居宜业的科创街区,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体系。
      为了提供“零距离”的贴心服务,上海闵行区相关部门整建制迁入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大零号湾”核心区域内科创载体云集,但也造成“一位难求”的窘境。为盘活产业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对存量产业用地进行摸底,对重点转型项目、重点关注项目、自主更新项目、零星地块等分门别类,为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赛道“腾笼换鸟”。
      除宜业之外,宜居也是科创街区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沿着大零号湾图书馆的“通天书架”攀登知识高峰,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观赏多媒体话剧,在国际人才会客厅畅谈创意、碰撞思维,在科创公园、滨江步道的小径上漫步休憩……伴随着一个个“宜居新地标”的加速落成,一片兼具科创力和烟火气的开放式科创街区正在茁壮生长。
      未来,“大零号湾”有望涌现出更多新兴科创载体与配套设施,汇聚科技创新策源合力,助力创意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作者:王翀 邓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