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安徽合肥高新区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寸土如何生寸金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4-06-27 14:27点击:3214次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以仅占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2%的GDP和超20%的税收,2023年,安徽合肥高新区交出寸土生金亮眼成绩单。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总体进入存量阶段,如何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第34个全国土地日来临前,记者走访安徽、湖南多地,聚焦节约集约用地,探寻寸土如何生寸金。
      唤醒沉睡资源
      走进安徽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浓浓工业怀旧风扑面而来,各类展会活动上,参展观众络绎不绝。随着137家文化企业相继入驻,曾经城市开发建设时让人头疼的“孤岛”,如今摇身一变化身为活力满满的新业态成长沃土。
      “布局散乱、功能不合理、配套不完整、权属碎片化、用地粗放,地处三区交界,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谈及合柴1972文创园片区改造之初存在的痛点,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储昭海坦言,拆迁拆不掉,收储谈不拢,原使用权人退不出,新产业进不来,配套跟不上。
      储昭海介绍,该片区曾是原合肥柴油机厂废弃旧址,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片区周围已是现代建筑林立。激活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引入产业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刻不容缓。
      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安徽结合产业基础与当地发展需要,探索并形成一批经验做法。以合柴1972文创园项目为例,片区改变过往“成熟一块、出让一块”的单地块开发模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供应”进行系统综合开发,在保留城市工业记忆的同时,引入艺术展览、数字媒体、设计服务等新业态企业,实现“腾笼换鸟”。此外,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片区功能短板。
      唤醒沉睡土地资源、进行低效用地再开发是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重要内容。去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长期以来,在一些城镇和乡村地区,包括城中村、老旧厂区,普遍存在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问题。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刘彦表示,通过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探索创新政策举措,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提升整体效能
      产业要发展,园区是重要载体。《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有54家园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土地作为基础要素保障与支撑,如何节约集约利用事关发展质量和效能。
      “园区节地,不仅是少占地、提高亩均投资效益,关键在各环节整体效能提升。”长沙市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办主任万昊告诉记者,园区用地涉及规划供地、建设厂房,企业入园等环节,空间、时间、效率都是企业发展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要以管理技术、数据引领抢用地时间和产出效益。
      在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5G智能终端产业园,园区首先设置入园门槛,确保用地指标向投资强度高、投入产出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倾斜,实现空间复合利用、企业聚合互补。
      在厂房建设上,一方面,采用大承重、大间距、大跨度的改进型设计方案,满足不同企业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创建“设备预安装、土地临永结合”模式,不额外修砌临时道路。上述方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建筑原材料压占、多占土地问题,而且与同体量项目相比,工期缩短大约半年以上,提升了土地利用整体效能。
      此外,按照标准地和标准厂房的“双标”供应模式,拿地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可先进标准厂房,后续待发展成熟、发展势头评估结果良好时再进行单独供地。这样一来,既可满足成长型企业过渡需求,又能有效避免土地闲置,完成了从供地模式到供房模式的转变。
      产业迈向转型升级,供地与用地方式也在向技术、数据、资金要更多空间,精细化供应实现节约集约。比如,一些地方应用数字三维模拟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准匹配产业用地发展需求,精细开展设施平面化布置,精确论证项目实施规划用地;建立全域低效用地数据库,结合航拍技术成果,提升低效用地识别判定水平与盘活利用能力。
      推广更多模式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含金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土地资源,这一指标下降,意味着土地的“含金量”更高了。
      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需从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入手,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第四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目录,来自26个省(区、市)的38个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典型案例收录其中,覆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及工业项目、城乡高质量发展四大领域。
      记者梳理发现,其中12个典型案例围绕“用存量换增量”展开,主要是通过对设备设施以旧换新,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如通过旧厂区盘活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地统筹利用、老旧体育设施立体改造,补齐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通过收储支撑、政策激励,实施旧厂房连片改造,促进产业园转型升级等。
      15个案例聚焦“用地下换地上”,即通过城市交通系统互联互通、站城一体化建设、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构建铁路、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具体来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支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建设地上广场+地下商业综合体,地上公园绿地+地下污水处理厂等,增加旅游城市商业服务空间,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由“邻避”变“邻利”。
      另外11个典型案例则从“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入手。比如,在公路工程项目选址布局、建设施工中应用节地技术,采取优化交叉工程设计、以桥代路、控制沿线设施规模等措施,采用仰拱弧形端头模板代替传统木质模板等新型工艺,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通过建设多层停车楼、立体机械停车、互联网数字停车等技术,实现停车智能化管理。
      刘彦表示,此前,已有3批共46个典型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发布,第四批目录发布将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示范引领。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对各地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鼓励各地在各类项目建设中优先采用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