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30.69亿元,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080.84亿元;全区在册企业达13.46万户,总量稳居杭州市第一位……近日,浙江省公布了新划定的工业大县(市、区)名单,45个县(市、区)上榜,杭州市萧山区继续稳居全省前列。
作为工业强区的萧山,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一位,累计新增投资额居杭州市首位。在这片土地上,创新动能正不断集聚,政企村农加速共建,产城融合走向深入,市校合作持续突破。正如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所言,萧山是一块创业宝地,是浙江省民间资本最密集、民企巨头最集中的民营经济高地之一,随着越来越多重大战略加速集聚,萧山发展风头正劲,转型加速成势。
政企村农合力共建
“有了这台播种机,播种速度大大提高,有效降低了农忙时期村民们的劳动强度。”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数字种苗工厂里,工作人员指着最新款播种设备向记者介绍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谢径安”,不是一个单独的地名,而是3个村子的“联合体”。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以下简称“农创村”)坐落在萧山区浦阳镇,由萧山区政府与传化集团携手当地的谢家、径游、安山三村共同打造,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浙江深化“千万工程”的新样本。
从2021年项目启动至今,农创村已建起4.15万平方米智能化温室和数字种苗工厂,自动播种、移栽物流设备、温室一体化喷灌、气象管理调控系统等前沿技术随处可见,传化集团用现代化技术为当地传统农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
民营企业参与“千万工程”建设,到底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什么?
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松告诉记者,几年前农创村项目刚设立时,村民们的日常耕种以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区域也很分散,3个村子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从企业层面来看,传化集团的投入为农创村带来了产业平台、技术人才,更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致富方向。
为此,传化集团搭建了专业的农业服务平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农户共同提升农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农创村累计培育生产集约、效益可观的家庭农场5家,共富大棚10座;共富大棚第一季番茄种植直接带动了10户困难家庭共增收9.5万元,二期新增了10座共富大棚。
“这一模式带来更多的是村民观念的转变。”荣松说,要让村民们看到村子的发展,并从心底认可发展模式,主动参与其中。
“政府主导、村农主体、企业驱动、公益赋能”的政企村农合力共建模式,是农创村最大的发展特色。从政府层面来看,萧山区积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定期组织会晤,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开展农业新基建,加强资金、土地、人才、服务等全要素保障,从而推动农创村项目落地见效。除了完善核心区域自来水管网、道路提升和新八径线弱电上改下等配套设施,有力有效保障项目的推进外,萧山区财政还立项予以充足的保障资金。全方位的支持,让农创村项目有了扎实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平台多链融合
湘湖,是萧山区四大产业平台之一,依托“中国视谷”扬帆远航。“中国视谷实体化展厅”亮相、视谷创新中心全面启用、“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正式开建……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中国视谷”便已迅速崛起为全球视觉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视谷”所拥有的涵盖亿元以上的项目达32个,总投资230亿元,集聚视觉智能重点企业1562家,一批批优质企业的加入使其周边逐渐形成产业链集群技术创新生产协作生态圈。
“我们始终坚持聚焦视觉智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6G技术、仿生机器人、类脑计算、低空视觉等未来产业赛道,进一步做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文章,强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发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产业地标。”“中国视谷·萧滨一体化”专班负责人章菲表示。
具体来看,在产业体系构建上,“中国视谷”按照“三层七端多元”的发展模式,基础层聚焦智能芯片、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层则加快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转化,应用层则创新丰富行业应用,涵盖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智能生活等多个领域。
通过一系列布局,“中国视谷”正逐步形成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协作紧密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临三维”)是湘湖畔的“原住民”,也是三维视觉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早在2016年,公司一期大楼就在湘湖落成。随着2022年“中国视谷”的到来,先临三维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批入驻企业,视谷也为该公司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司下游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就把总部设在了隔壁。”先临三维品牌经理刘海华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视谷”的元老,先临三维见证了“中国视谷”日新月异的蝶变。这里昔日的老旧厂房变成高楼大厦,并兴建起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
随着政策推动、项目集聚、资本青睐的优势不断积累,充满生机的湘湖畔,一个“多点支撑、多链融合”的产城融合创新平台正崭露头角。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又是怎样的“土壤”才能让科学家、创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谋发展?萧山的答案藏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
坐落在钱塘江南岸的科创中心是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全面深化市校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自2020年7月首期开园以来,先后获批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集成电路(制造)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基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级荣誉。
目前,科创中心拥有信息港与水博两个园区,共占1300余亩土地,师生员工和企业人员超2500人。科创中心围绕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四大领域统筹创新要素,面向产业需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科创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董世洪说,科创中心已与传化集团、舜宇集团、凯尔达股份机器人有限公司建立联合研究院,与普利制药、中芯绍兴、杭州之江有机硅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35家,依托浙江大学和萧山区政府的校地合作,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通产业链堵点,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信息港园区和水博园区,科创中心分别建立起“未来+”孵化器和“启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为科学家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服务、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等系列支撑保障。比如,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了健全的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成功组建起千万元规模的启真扬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及亿元规模的天使壹号基金。
截至目前,科创中心累计孵化、引育科技型企业115家,孵育企业累计融资超24亿元,支持科研人员成立科学公司37家。“我们希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融资、创投和天使基金等多元化方式强化科研价值、技术开发研究价值,形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本链促进创新链、完善产业链的格局。”董世洪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 证券日报记者 冯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