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上海瓷碗找到中山舰“配对儿”瓷勺将无偿捐赠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715次来源:

      藏家13件古玉换文物无偿捐赠

      上海瓷碗找到中山舰“配对儿”瓷勺

    (长江日报 记者黄征)《中山舰博物馆征集藏品图录(一)》日前在武汉出版。

      昨日,中山舰博物馆馆长王瑞华向记者介绍,2006年初,他们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中山舰文物,7年来一共征集了300余件(套),绝大多数是中山舰幸存者及后裔、文物收藏者等无偿捐赠。

      “我们选择了部分精品汇编成书。”王瑞华说。

      《中山舰博物馆征集藏品图录(一)》中,介绍了三件白瓷餐具。其中一把白瓷勺和一个白瓷碗的底部都有“中山舰25”的字样,显然是配套的。另一个瓷碗底部为“中山舰8”的字样。

      王瑞华介绍说,1997年与中山舰一同出水的白瓷勺长14.5厘米,是唯一一件印有铭文的瓷质文物,而那两个白瓷碗,是上海的收藏爱好者杜继华生前捐献的。

      杜继华是原上海电话局的退休干部,2006年的一天,他在古玩市场闲逛时,发现两件白瓷碗,底部有“中山舰”铭文和编号“8”与“25”。

      难道这是从中山舰上流失的文物?杜继华拿出自己珍藏了十多年的13件古玉,换回了这两只瓷碗。

      2009年,他偶然得知中山舰博物馆正在筹建,经多番联系,找到博物馆负责人王瑞华,表达了捐赠意愿。

      “那年7月,我和文物专家一起赶往上海,进行实物鉴定。这对瓷碗为同一形制,高7厘米、口径15厘米,底部都有黑彩‘中山舰’铭文及编号‘8’与‘25’,可以断定它们都是为中山舰特别定制的餐具套件。其中一个碗和出水文物白瓷勺编号完全一致。”王瑞华说。

      为何同一编号的文物一个在水下,另一个却流失到民间?

      王瑞华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使用这对餐具的人在中山舰沉没之前就退役了,下船时带走了瓷碗;二是上世纪50年代及“大办钢铁”时期,一些打捞队为清理长江航道和炼钢所需,曾先后在中山舰沉没水域进行过打捞作业,并打捞出锅炉、银元、车钟等物件,这两只瓷碗可能因此流入民间。

      台北市民捐赠10枚民国印章

      王瑞华昨日介绍,2010年9月,中山舰博物馆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了“中山舰出水文物展览”。来自台北县三重市的赵良维向该馆捐赠“总司令薛岳”、“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关防”、“广东省政府”等10枚印章,材质有铜、钢、铝、木质等。

      印章带回武汉后,该馆工作人员查阅了民国时期的印章管理和使用制度,并先后到广东、南京等地向有关专家请教。

      经多方考证,最终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前后,广东省(当时海南岛属广东省辖)还未全部解放,即1949年到1950年5月期间,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担任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任海南防卫总司令,这10枚印章是他当时使用过的一组广东省政府的官印和军队使用的关防印。

      (记者黄征)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