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淡泊斋主郭永琰:书、画最怕的是没文化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450次来源:

      郭永琰《谢庄诗》

      郭永琰,字子瑜,淡泊斋主

      1961年生于湖北随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企业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部长。

      长江商报消息浑朴秀美的楷体书法,一直是郭永琰先生的代表作品。记者有幸在无意中,读到他所创作的诗词,发现他更是文笔精道、情感细腻。

      “我不善言谈,举止木讷,除了书法便只能寄情于诗。”这一句简单的话是他对自己诗词创作的解释。

      “淡泊斋主人”是他的别署,他也一直用这样看似平实无华,却要求极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就像他钟爱的楷体书体一样,看似公正、规范,实则更严谨、端庄。

      就像他在谈及学术的感悟、风格的创变时,语气和缓,娓娓道来。而说到机关工作与从艺的协调,以及对书法独到的构想,他也不虚饰,不张扬。

      这位身兼数职的书法家一直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研习书、画,但正是因为他的“忙碌”才有先后30多本书法教材、笔法解析与字帖出版。他的“忙碌”也为他在2002年时带来了由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在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得知记者是从家乡武汉与他通的电话,在挂线一个小时后他便做了一首七律游子吟电邮给记者。

      亲切融洽的气氛里,记者深深感悟到了从郭永琰先生的言语中透露出的从艺之真、为人之诚。

      “和而不同”是书法的精髓

      出生于60年代的郭永琰,受时代的影响,年少时便“即喜弄墨”,青年时便师从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邓锡良先生,学习写意花鸟,随后又深得康雍先生的耳提面命面开始研习书法。时至今日,多年的学习与创作,使得他对书法创作有着自身的独到见解。

      “形式与内容要一致,时代与传统要相融汇。”郭永琰说:“我们学习的书法是古人的创作,各式书体的特点山头林立,而通过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体非常重要。既要有先圣之遗风,又有自己之圣地。”

      他忠于书、画,热爱诗词,并在这三者之间摸索出了相通之处。他认为书法之法,就像杜甫的诗一样,朴素、通俗、注重细节,用最精简的用词,表达出让人料想不到的意思。他说:“横直竖平并不是真正的楷体,下笔求变,和而不同才能将书法的精髓表现完全。”

      对待艺术要精益求精

      “书、画最怕的是没文化。”他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从他犀利的措词中表现无遗。郭永琰说,他本是一介书生,最初接触书法只为充实生活,但越是向书法的纵深学习,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是需要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综合学问为支撑。

      “绘画讲究意象,画家通过感之具象,采用绘画语言,使艺术形象在最具体、最生动的简洁中得到奇妙的升华,产生强烈的美学效应。对古人的学习采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果。学习是门艺术,需要精益求精。”

      与他的个性有关,在业余生活中,他不喜欢“多人游戏”,不爱激烈的运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多数时间都在进行书法、书画创作。用他的话来说“画画只要一个人,我可以自己跟自己玩”。

      回报家乡

      17岁进京入伍,如今已过三十五载,京城的快速生活节奏,使他所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变化,通过不断学习、创作,他的书法造诣也不断升华,但他对家乡的情怀却一直没变。为表他恋家爱族的切切之心,今年3月,他曾用楷体书法重修其家族宗谱。

      “武汉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书法方面更是人才辈出。虽然我是从湖北走出去的,这些年接触的事物与经历和家乡的‘同道中人’是不一样的,但对书法、家乡的感情确是如出一辙。”也正是怀着对家乡的情义,在今秋10月,郭永琰将与另外4位旅京湖北籍书法大师“抱团”,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家乡武汉办一场“楚韵京风”的精品书法展。

      郭永琰说:“此次书法展的目的,除了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多年的学习成果回报于家乡人民,同时向家乡的同行求教、与他们交流,承担起繁荣湖北文化市场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余莎莎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