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垃圾围城》来汉展映 王久良:城市是母体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342次来源:

      楚天金报讯图为:《垃圾围城》系列摄影作品之一王久良摄

      □本报记者任宝华实习生田冰心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官牛坊。这座垃圾场就在一条小河的边上,河水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垃圾的污染。而附近的奶牛养殖场每天都在河里饮牛,喝足了水的奶牛照例扫荡一遍垃圾场,搜寻可吃的东西。(王久良摄)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里,谢小盟说,“城市是母体,而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上周六携纪录片《垃圾围城》来汉展映的知名摄影师王久良,很欣赏这段“城市母体论”,因为“生活在里面,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处逃避”。

      “北京”在人们眼里,是一座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一座积淀了厚重文化的历史古城,有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有着幽雅静谧的公园……事实真的如此美好么?也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这个人口两千多万的巨大城市,每天生活、工作产生的垃圾到底去了哪里?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从2008年10月开始,自由摄影师王久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骑着摩托车走访并调查了北京周边的四五百座垃圾场,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图片和视频,彻底击碎了人们眼前的美好!因为王久良用他的“镜头”告诉了我们:北京,已然是一座被垃圾包围的城市!

      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让人震惊之余,还有深深的无助,“你喝的水,你呼吸的空气,你吃的食物,或许早就被垃圾污染”——这,当然不止是北京之痛,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

      纪录片《垃圾围城》中,对比强烈的若干场景,剥开了城市华丽外壳下惨不忍睹的另一面:养殖场的奶牛每天在被垃圾污染的小河里饮水,在垃圾场里觅食,而这些奶牛产出的奶,被送至各大卖场,由城市人喝下;垃圾焚烧的浓烟,在清晨总会“如约”升起,数百米外的居民楼里的男男女女们,每天醒来呼吸的,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垃圾场的气息;干净而美丽的高尔夫球场,那翠绿的果岭,会让你误以为拥抱了清新,可一旁被垃圾充斥的河流,成了最刺眼而心痛的存在……人们在创造“天堂”的同时,也制造了“地狱”,建设“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丑陋”。

      垃圾就像是城市的隐私,人们不愿意正视和谈及。我们匆匆的转移,又匆匆的掩埋,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你以为离我们很远,却没想到它会换一种方式再次回到你的身边,甚至进入你的身体。

      “不是垃圾包围城市,而是城市包围垃圾,而这一切,源于人类无休止的物质欲望”,在王久良看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为消费而消费,为面子、为虚荣而消费。在欧美,工业革命用150年的历史才形成这种消费文化,而我们中国只用了30多年就走过了这个历程。我们从一个非常崇尚节俭的文化理念过渡到补偿式的疯狂消费状态仅仅是几年的时间,这种消费文化的转变需要进行探讨。”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让王久良感触最深的,是在垃圾堆砌的“山”下生活的一位老人。谈到这里,王久良很激动,内心的凄凉以及愤怒不由而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让老人到垃圾山上‘养老’,最后孤独的死去”。也许,那些影像中拾荒者的身影,早已离开。可那一座座巨大的垃圾场,并没有消失。垃圾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王久良说,他只是一名摄影师,最多只能提出问题,至于治理,应该是施政者的工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消费指数的提高,城市的扩张,垃圾会更多。但我们不能抛下这个难题,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责编: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