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改革创新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1-01-08 09:20点击:3077次来源:深圳特区报

            “坚持生命至上,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延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当前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擘画了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我们当前要全面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意见》,打造与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通过科技支撑、管理驱动、文化引领,努力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王延奎说。

            “管理+科技+文化”提升超大型城市“安全韧性”

           超大型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深圳下一步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于全国的超大型城市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应急管理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要进行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实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后,我们对标世界一流和国际先进,制定出台先行示范区安全发展5年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了8个方面,117项措施,包括源头治理、风险管控、责任体系、科技支撑、社会共治、法治体系、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的组织体系和能力建设,并结合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明确了城市安全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围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涉及三大层面。第一是管理驱动,即从责任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方面进行推进。所谓责任体系就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以及各负有安全管理职责部门间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大家重视安全,关注安全,把安全作为发展底线这样一种基础意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在工作中能保持底线思维,时刻居安思危,在工作中贯穿安全发展、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我们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保证。

           同时,在预防控制体系方面,主要是风险的研判、分析和预防。坚持风险导向,从预判风险到管控风险到化解风险,从而实现隐患事故消除和控制。前几年,我们出台了《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全市性的风险普查,在这一轮普查中,我们对全市9700多个风险隐患点列出了清单,包括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管控措施清单和应急预案等一些责任体系的落实。2020年-2021年,我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风险普查、评估和研判,也就是要动态地评估城市的风险,辨识风险管控风险。

           第二是科技支撑。过去应急管理工作,靠开会发文、大检查、人海战术等传统做法,效率较低。现在,我们要更多地运用科技和智慧的力量,促进事故防范和灾害防治工作,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在科技强安方面,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地应用新科技,运用信息化系统提升监测预警的水平。在未来,科技强安也将成为我们深圳在事故预防和灾害防范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三是文化引领。安全生产要靠全社会去推进,我们要在社会上广泛进行宣传,让广大市民更多地知晓安全基本知识,关注自身安全,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社区去入手,把安全和防范工作落实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风险的发生。比如我们依托科技手段,打造了“学习强安”APP,在这个APP上,我们现在已经有300多万用户、14万家生产经营型企业注册,这个宣传平台上已经有590门课程,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宣传的活动。在平台上最新组织的“强安杯”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中,网上答题超过6000万人次,极力推动了安全文化的传播,在全社会营造了安全学习的氛围。

           发展“智慧”应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智慧”应急,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重要基础,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指示要求,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于科技强安的决策部署,以科技信息化推动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努力在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先行示范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

           根据深圳市应急管理的形势、特点,从2019年起,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以“大应急、大安全”为理念,面向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领域,规划建设“一库三中心N系统”,全方位汇聚融合数据信息,全流程监测预警自然变化和生产活动,全链条开展应急救援处置。通过加强科学顶层设计,实现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的飞跃提升,确保在日常监管和突发事件处置时“看得见、听得到、调得动”,做到监管“千里眼”、“顺风耳”。

           “一库”指:应急管理大数据库,整合和统筹全市应急和安全领域的各类数据资源,为风险管控动态化、监测预警智能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三中心”为:一是监测预警中心(从“人、机、物”等因素和“环境”变化入手,运用先进技术,对全市各类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早期风险识别、及时预报预警);二是应急指挥中心(立足于“救”,通过建立“市+区+街道+前端末梢”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一体化、扁平化,达到“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的目标);三是宣传教育中心(关注“人”的因素,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宣传教育培训平台,提升人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N系统”则是基于“一库三中心”的各类信息化应用模块,通过大数据库的平台支持、监测预警中心的技术服务中台支持,针对各类风险隐患开展智能化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

           在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大厅里的大屏幕上,随时呈现着监测预警中心的相关工作模块。监测预警可对全市的监测数据统采、统存、关联及共享,通过“一张图”实现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和应急现场的监测预警。此中心研发各类监测预警分析模型,基于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的孕灾、防灾、减灾、救灾的要素因子和逻辑链条,构建风险辨识评估、监测预警阈值以及事故发展趋势预判的各类算法模型。目前,应用模型已累计达13个。

           立足于将城市公共安全各个领域做穿做透,针对应急安全重点环节、部位的一批信息化监管系统应运而生并加快建设,通过大数据库和监测预警中心的技术支持,感知采集高质量数据,开发应用算法模型,设计业务流程应用闭环,对各类风险隐患开展智能化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如:“智慧三防系统”“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超高层建筑火灾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智能监管系统”“边坡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其中不少创新为全国乃至全球首创。

           打通应急管理工作社区“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社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我们的一个长期工作。深圳高度重视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市的662个社区中,已经有155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下一步,我们还将着眼于深圳防灾减灾社区整体标准的提升和先行示范,采取“标准化管理、动态化发展、迭代式升级”模式,大力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区和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提升创建覆盖面。开展深圳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现状调查,搭建超大型城市高密度韧性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索构建综合防灾减灾社区“深圳标准”,争取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将我市的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将全市每一个社区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抓得更实更细。

           广东省对“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提出了“十个有”标准,包括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讯、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等。深圳将通过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把应急管理、风险防控的理念,普及到社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通过推动社区居民关注身边的事和身边的隐患,在日常生活中将隐患排除,以此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让人民群众在社区生活更有安全感、幸福感。比如:在应急救援方面,假如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或者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社区响应,第一时间开展自救和互救,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和影响。

           此外,安全生产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工作,也需要依靠社区。我们把更多的资源下沉到社区,把工作落实落细。比如说,安全生产企业网格化监管,通过社区的管理机制、日常的巡查、隐患的排查等方面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