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疆:下好用水一盘棋 做好发展水文章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3-09-18 16:15点击:8256次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水美天山,润泽万物。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用足用好独特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以河湖涵养生态、润泽经济、繁荣人文、滋养民生,凝心聚力做好发展水文章。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随着一台核桃采摘机启动,枝头的核桃纷纷落地,农户兰成平俯身捡拾装袋,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金秋九月,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陆续进入收获期,承包了13亩核桃林的兰成平早早就忙碌起来。“这些年,温宿核桃越来越出名,我今年预计能收入10多万元。”兰成平算起账来。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茫茫戈壁,一刮风,黄沙漫天,眼睛都睁不开。”温宿县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主任阿不都外力·亚生介绍,为了防风固沙,当地大面积种植核桃等林木,渐渐改善了生态环境。

      核桃树耐旱,每年只需浇五六次水,不用投入过多精力管护,产量又稳定;同时,核桃树枝繁叶茂、根系深厚,对防风固沙作用不小。

      为了果优价更优,温宿县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延长核桃产业链条,加工核桃酱、核桃油等产品,积极帮助农户开拓市场。2022年,当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左右。

      小核桃,大产业。绿了荒滩,富了农户。戈壁滩上的“绿色奇迹”不止一处。

      喀什地区泽普县特色富民产业园鲜果基地,成排的果树向远处延伸。很难想象,这里也曾是戈壁滩。

      鲜果基地负责人张国军介绍,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全力打造鲜果品牌。万亩鲜果园铺陈戈壁滩,有效发挥了防风固沙作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戈壁滩上种果树,如何解决用水问题?泽普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艾合买提·艾海提介绍,泽普县通过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建设等,进一步强化农业灌溉节水措施,预计2023年可新增节水1033万立方米,结余的水量可用于特色鲜果产业发展和生态补水。

       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沿着公路驱车向前,胡杨林匆匆闪过。不待转移目光,悠扬婉转的歌声便响彻耳畔,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哈德墩镇奥普坎艺术家村落到了。

      村口露天舞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翩翩起舞,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一曲《塔里木河》欢快灵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哈德墩镇的干部介绍,“母亲河”塔里木河穿村而过,在此形成“之”字曲拐,造就了冲积平原,滋养着两岸的湿地和胡杨林。

      为了让胡杨林和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作用,哈德墩镇持续加强天然林草资源保护修复、建设生态林,通过对胡杨林及其周围草场引洪灌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胡杨林防风固沙作用明显,有效抑制了沙进人退。”沙雅县林草局党组书记赵宇翔说。

      近年来,当地在生态保护基础上,依托塔里木河、胡杨原始森林、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业。来自各地的绘画、摄影爱好者来到奥普坎村采风,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一条河滋养一片林,一朵花带富一个村。

      位于玉龙喀什河畔的和田市伊里其乡亚甫拉克村因玫瑰花而闻名,但“玫瑰村”如今的富民产业已经多点开花。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造型别致的葡萄架和凉亭、粉刷一新的农家庭院……漫步亚甫拉克村,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处处可见。

      “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6.5万元,2023年计划收益112.9万元。”亚甫拉克村第一书记洪净介绍,村里种植玫瑰花已有上百年历史,但过去种植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随着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在亚甫拉克村民族特色产业园区落地投产,村里和周边开始大面积种植玫瑰花。

      “访惠聚”(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邀请农技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经过几年发展,村民累计种植玫瑰花1090亩。

      玫瑰产业蓬勃发展,更多投资商寻“香”而来。入驻该村产业园区的艾穆杜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阿地力江·阿不都艾海提介绍:“我们利用当地玫瑰花、核桃、无花果等,生产果酱等土特产品。”

      为充分发掘玫瑰花种植资源,提升玫瑰花附加值,伊里其乡还为亚甫拉克村购置玫瑰花冻干机设备;同时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以玫瑰花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农家乐特色餐饮,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对口援疆激活内生动力

      从塔里木河畔到天山脚下,从大漠戈壁到悠悠绿洲,一条条平坦笔直的柏油路、一栋栋特色民居、一个个产业园见证着新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背后,少不了援疆干部的付出。

      各援疆省份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带来资金、人才、技术,量身打造富民产业。

      北京持续推进“组团式”产业援疆,在夯基础、保运营、抓招商、强服务、树品牌等方面统筹谋划、全面发力,助推和田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十年,共实施产业援疆项目296个,投入资金46.15亿元,解决就业8.8万人次。

      葡萄长廊、明湖水系、音乐喷泉、花卉观光区、龟兹小剧场……走进库车市乌恰镇甬库振兴村,满眼江南景致。

      2020年,浙江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在乌恰镇选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曾经与戈壁荒滩为邻的一个小村庄,如今成了现代化旅游新村。

      “3年多来,甬库振兴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田园、家园、乐园‘三园一体’思路打造现代化旅游新村,在此基础上植入多种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库车市委副书记杨勇介绍,库车土地广袤,特色农业不少,旅游资源很丰富,如何盘活优势资源,是援疆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输血”变“造血”,宁波援疆干部还在当地建立科创中心,引进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近30名,结合当地实际,专注于研究棉花等大田作物新品种选育、土壤分析改良、瓜果蔬菜种植等。

      “我们培育的‘甬甜9号’甜瓜,进一步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同时大力推广设施化、精细化种植技术,让种植甜瓜效益越来越高。”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马二磊介绍。

      泽普县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鲜西梅正在生产线上经历一轮又一轮清洗,再经过三蒸三晒等工序变成消费者喜爱的果脯产品。

      作为首批落户喀什的上海市援疆企业,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形成基地种植、农户收购、加工生产、渠道销售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带动种植农户2000余户,有效促进附近农民就业增收。

      29岁的图尔荪古丽·麦麦提是附近的村民,5年前来到这家公司做库管工作。从不会写出库单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她的工资也从2000多元涨到3500元。“我以前在家种地、看孩子,现在有了稳定收入,家里还买了小汽车呢。”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告诉记者。

      (采访组成员:本报记者徐雷鹏、温素威、韩立群、胡仁巴、李亚楠、王靖远、李晓晴、孟繁哲,执笔:徐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