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内蒙古:一“膜”促稳粮保产 一“法”护耕地安全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4-07-24 14:45点击:2344次来源:农民日报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巴吉沟村的田野里,曾经,未被回收的地膜裸露在地表,像一片片白色斑块,显得十分刺眼,甚至残膜被风吹至屋舍前后、田间树梢。“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型地膜,等到九十月份有机器统一回收,还能边耕边收,在回收地膜的同时对土地进行翻耕整理,我再也不用为地膜发愁了。”巴吉沟村种植大户杜文超告诉记者,他的家里种了400多亩谷子,自从2022年开始使用加厚地膜并组织回收,不仅环境改善了,地里收成也变好了,每亩地可以多赚20元。

      “去年合作社推广加厚地膜1.5万亩,大家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机械回收带来的便利,省工又省时,回收率不断提高。今年合作社又引进了一台新型地膜回收机,基本能够满足全村的地膜回收需求。”林西志民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民说。

      内蒙古是我国农用薄膜使用重点区域,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覆膜作物多。尽管地膜覆盖技术曾在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回收困难、连年累积,部分地块残留较多,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和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农作物增产增收。

      为推动农田残膜“绿色重生”,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内蒙古在源头管控上持续加大普通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探索,科学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目前推广的新型地膜主要有两类,一是加厚高强度地膜,二是全生物降解地膜。按照各地试验研究和使用情况,引导科学使用地膜,对确有必要的地区和作物,在经济价值较高和回收难度大的作物上推荐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小根茬等易回收作物上推荐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对部分地区使用新型地膜进行补贴,适当降低使用者成本。”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高级农艺师贺鹏程说。

      另一方面,不断发力地膜污染防治末端处理,健全多元化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网络,扶持从事地膜回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逐步构建以旧换新、生产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机制。据了解,巴彦淖尔市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仅生物质发电一项,每年就可以实现废旧地膜无害化处置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为周边老百姓创收6000余万元,为废旧地膜回收后无害化处置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加强农膜污染综合治理,内蒙古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对农用薄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置、再利用等各环节的责任、义务和违法处罚进行了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还专门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从源头管控、主体责任、组织落实、典型示范、广泛动员宣传、创设回收模式、鼓励科技创新、建立挂钩机制、实施奖罚措施,进一步细化要求,构建起农膜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农膜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今,内蒙古正奋力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各地纷纷擦亮农业生态底色——

      乌海市充分发挥降解产业优势推动源头解决农膜污染,预计到2027年全市BDO(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生产原材料之一)产能将达到289万吨,聚力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同时,借助产地优势,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回收处置难问题;

      乌兰察布市出台市级地膜条例,引进高标准易回收加厚地膜生产工艺,创新回收模式,积极推动地膜污染治理;

      鄂尔多斯市设立市财政专项资金250万元,按照5元/亩的标准对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者进行追加补贴,同时引进了最新的秸秆、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械集中回收示范,提升了农民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朱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