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找准找好赛道,乡村产业振兴“加速跑”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4-10-30 11:03点击:7443次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过去要么种点蔬菜水果,靠天吃饭还没有销路;要么出门务工,背井离乡没法照顾家里。现在各村镇都有特色产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越来越有盼头。”

      “小镇有几百年的甘蔗种植和红糖熬制历史。以前散装红糖卖十几元一斤,到新糖上市还要以成本价清库存。如今精加工后按不同等级售价68元到138元一斤,收入翻了好几倍,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甜。”

      “前7个月,我们培育的观赏鱼仅在抖音平台销售额就已超4000万元,预计今年总销售额将突破1亿元。养殖户们都很有信心,正在陆续扩大规模。”

      ……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致富是果,产业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果丰。余江区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余江区12个涉农乡(镇、街道)、115个行政村已形成多个富民兴村特色产业,不少产业年产值超亿元。如今,一幅“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发展新图景在余江区徐徐展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好产业振兴;实现产业振兴,必须立足实际找准找好赛道。”余江区委书记罗卫国表示,余江区将乘势而上,继续做好产业振兴大文章,着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 一味草药,长出笔笔订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近年来,余江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

      走进余江区春涛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观察铁皮石斛的生长情况,进行日常养护。而在不远处的生产线上,与铁皮石斛相关的精深加工产品正在加紧生产。

      铁皮石斛,因其食药两用,兼具药用价值、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民间又称“救命仙草”“植物黄金”。春涛镇生态环境好、森林植被多、空气湿度高,正是“仙草”生长所需。余江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精心“浇灌”下,铁皮石斛已然成为春涛镇一块“金字招牌”。

      “3月22日签约,6月26日,4000平方米的深加工厂房就已正式投产,前后不到100天,这就是余江速度!”江西同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子敬点赞余江区投产落地效率。

      今年,余江区在原有15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基础上,引进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广明集团,签约投资1.5亿元设立江西同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一体化推进铁皮石斛培育、种植、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提档升级,这也是今年余江区农业口第一个亿元级投资项目。

      招得来更要留得住。为更好服务企业,余江区建立医药健康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制,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开辟绿色通道,“一企一策”帮企业纾困解难。同时,春涛镇专门配备一名副镇长专职服务企业,与企业经常性沟通,了解其所需所想,协调解决各类困难,提升营商服务环境。

      同德健康产业的落户,吸引了不少劳动力前来就业。为解决企业员工住房问题,余江区主动协调了高坊村一所闲置小学,将其改造成办公室和宿舍,员工可免费使用、居住。“从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员工宿舍到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深加工厂房才3公里,配置也很完善,各项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跟自己家一样温馨舒适!”同德健康产业员工叶金添说。

      深秋时节,春涛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仍是生机盎然,一棵棵松树的树干上,爬满了铁皮石斛。微风拂过,健壮的枝条随风摇曳。吴子敬介绍,基地已种植2000多亩铁皮石斛,每年11月份是枝条采摘期。届时,工人采集来的铁皮石斛干条,将直接送入旁边的工厂进行深加工。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铁皮石斛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同德健康产业抢抓机遇,在保有原来粉、枫斗等初级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炮制技术精深加工,研发出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石斛汁、代用茶、固体饮料等产品,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现在完全不愁销路,订单一笔接着一笔,预计今年产值将达2亿元。”吴子敬兴奋地说。

      春涛镇党委书记蔡金华表示,接下来,春涛镇将继续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因村制宜,有效提升当地铁皮石斛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腾笼换鸟| 一部短剧,盘活闲置资产

      近来,余江区创新思路举措,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闲置资产,成功唤醒一批“沉睡资产”,让其焕发生机与活力,还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和就业。

      “好多热门短剧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如今,我也成大明星了!”余江区中童镇的郑冬萍,从小就有一个演员梦,没想到年近47岁,竟然有机会当上群众演员,每天挣150元不说,剧组还给管饭。

      和郑冬萍一样在家门口当群众演员的还有1800余人,他们都来自中童镇及周边区域。从来没接触过演艺工作的村民也能上“小屏幕”,过一把“戏瘾”,这得益于坐落在中童眼镜城的拾方光影影视基地。

      去年6月,余江区签约引进拾方光影影视基地,经过4个月设计和施工,占地10000平方米,拥有烘焙店、医院、实验室、地铁站、机场等70余个室内外拍摄场景的影视基地就正式投入运营。

      “这位演员,请起身慢慢走,对就这样”“脸要面向对方,眼神也要有交流”……走进拾方光影影视基地,几部现代都市短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道路两侧,停满了剧组的工作用车。附近餐馆的老板提前备菜,等待演员完成拍摄后前来用餐,周边的人气越来越旺。

      但就在一年前,拾方光影影视基地的所在地,还是个人烟稀少的老旧眼镜城。原来,受市场影响,中童眼镜城部分楼房空置13年之久,成了沉睡资产。没有人流量,依托眼镜城开办的餐厅、酒店等周边商家经营遇冷,无奈只能关闭店铺另谋生计。村民纷纷外出务工,眼镜城越来越荒凉。

      如何挖掘闲置资产潜力,让其重新焕发生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余江区的答案便是腾笼换鸟,将眼镜城闲置楼房改造成影视基地,并为之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大量剧组前来签约拍摄短剧,给当地带来更多人气和财气。

      正式运营以来,拾方光影影视基地已吸引全国各地剧组入驻拍摄百余部微短剧,其中,在此拍摄的短剧《再世为王》上线72小时充值突破900万;基地不仅拍出了10多部爆款,还有6部微短剧出口到欧美地区,短剧《蚀骨危情》充值金额高达1100万美元;基地还和300部微短剧剧组成功签约,预计全年服务剧组超500个……从老旧眼镜城到全场景综合影视基地,这个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最大限度激发影视基地潜能,促进微短剧产业在余江的发展,余江区出台了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培育壮大影视产业经营主体。如成立影视服务中心,设立剧管家,在运营发展、人才培养、金融扶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生活配套方面,余江区在为影视基地提供240余套演员公寓的基础上,将再提供160余套公寓以满足演员住宿需求。还修建了超大型地下停车场,近千个车位,缓解剧组停车难问题。

      “余江区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为我们提振了信心。”影视基地相关负责人杨征说,目前,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共9000平方米、46个场景,预计10月底投入使用,三期整体设计方案也已完成。

      余江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建华表示,随着影视基地综合配套不断完善,将继续在余江建造影视产业区,力争在3到5年内,打造全国最大的短剧生产中心。

      模式创新| 一尾鱼苗,游出亿元产值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总结提炼先进经验、鼓励企业抢抓机遇……为进一步推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振兴、乡村富裕、农民增收,余江区大胆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晶莹剔透的鳞片,镶嵌着水墨画般的花纹,倏一摆尾,荡出一阵绚丽的波纹——余江区锦江镇宏鑫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鱼基地里,主播们对着镜头介绍圈养桶里的观赏鱼。一旁的工人有条不紊地从鱼池中打捞鱼苗、装袋、封口、装箱。不一会儿,一箱箱观赏鱼鱼苗就打包完毕,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宏鑫水产最初只是一个泥鳅繁育销售的小公司,看准观赏鱼潜藏的市场价值,公司负责人陈翠云牵头攻克技术难关,繁育出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利润可观的观赏鱼。当时一条普通黑泥鳅只能卖几毛钱,而更美观的红泥鳅和观赏鱼能卖上十几元一条,巨大的差价让陈翠云备受鼓舞。

      但很快,做大做强的愿望就因为在村里找不到地办厂暂时搁置了。“手里握着好牌,本想开办厂房扩大规模,奈何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能继续局限在小作坊里,连打包发货都在自己家的老屋。”

      机遇来自于当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2020年,铁山村上陈组一块面积3.1亩,被猪牛栏、厕所和倒塌房屋占用的宅基地,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式挂牌上市后,被宏鑫水产竞得,解决了公司用地难题。据介绍,这个地块是鹰潭市第一宗成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创了土地出让金入股摘牌企业的先例,每年增加村集体入股分红3万元。

      厂房问题解决后,宏鑫水产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已成长为集泥鳅、观赏鱼、苗种繁殖、养殖、销售综合一体的水产公司,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去年,宏鑫水产运营的10多家线上网店每天发货5000单以上,日营业额达20多万元,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今年前7个月,宏鑫水产的观赏鱼在抖音平台销售额就已超40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为推动观赏鱼产业持续发展,余江区出台一系列政策:修建观赏鱼产业园、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创业扶持、建立观赏鱼养殖奖补机制……这些利好政策让更多养殖户有了信心。

      余江区画桥镇龙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小龙便是其中之一。吴小龙所在的合作社原来养殖家鱼,效果一般。看到越来越多人获益,合作社改养观赏鱼,收入超过预期。“去年销售额200多万元,今年预计达500多万元,产品还供不应求。接下来准备扩大规模,届时产值将再翻一番!”吴小龙兴奋地说。

      随着观赏鱼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各村委会把废弃楼房、仓库改建成56个养殖车间,不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也给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余江区农粮局局长王海文表示,下一步,余江区将继续发展观赏鱼工厂化养殖,集中项目资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利用闲置的猪场、农舍,打造一批观赏鱼养殖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农户了解观赏鱼的养殖前景,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科技引领| 一块红糖,“熬”出甜蜜产业

      小溪绕村潺潺穿行,村落幢幢房屋鳞次栉比,沥青马路宽敞平坦、纵横交错,村后连片蔗海预示着今年的丰收……走进余江区潢溪镇店前雷家,好山好水幸福人家,宜居宜业和美畲乡的图景俯拾皆是。

      店前雷家是潢溪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全村共76户305人,自1703年雷家先祖从贵溪望古迁居而来后,拥有古法熬制红糖技艺的雷家,便通过种植甘蔗、熬制红糖在此繁衍生息、代代守望。

      传统农业如何焕发生机活力?余江区的思路是,紧跟时代步伐,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坚持用好数字化“新农具”,吸引培育“新农人”,以“智”提“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新”而行,向高而攀。

      2020年,余江区委统战部坚持落实“富脑袋”和“富口袋”工程,联合潢溪镇引进清华大学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甘蔗—红糖”数字化农业项目,包括产业数字化建设、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等。有着几百年甘蔗种植和红糖熬制历史的雷家,迎来了从“会种蔗”到“慧种蔗”的转变。

      “这是甘蔗培育基地,共7块田,我们采用不同的品种和肥料进行试验,观察哪种甘蔗产糖量高,哪种口感好,为农户种植甘蔗提供参考。”潢溪镇副镇长潘星胜介绍,土壤墒情仪、智能虫情监测、水肥一体机等数字农业设备走进蔗田,让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甘蔗良种化,“甜蜜的事业”充满新希望。

      90后新农人周超今年种植了20亩甘蔗,得益于数字农业设备,甘蔗地可根据传感器的感应自动灌溉、驱虫等,不用自己来操作。现场还配有农情显示站,可观看专家的远程指导建议。

      “过去大家都是凭感觉种甘蔗,经常走弯路。现在,通过智能设备,种哪种甘蔗更合适、什么时候需要施肥浇水,都有大数据支撑,耕种、施肥、收割一体化管理,不仅人更轻松了,还节约不少肥料,真是一举多得!”周超说。

      如果说数字种植让甘蔗丰收更有保障,“晓花匠”则让农户种出来的甘蔗不愁销路。2021年,由店前雷家益农甘蔗专业合作社、潢溪联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联合成立晓花匠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投资3万余元,购置包装机,将原先大袋散装的红糖变成小袋独立包装,并在原味红糖的基础上,开发暖姜红糖、玫瑰红糖等不同口味,广受市场好评。

      去年,“晓花匠”红糖的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甘蔗种植、红糖加工、市场销售”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带动约500个甘蔗种植户、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余名群众持续就业增收。

      “我种了一亩地甘蔗,以前甘蔗成熟了得自己熬制红糖再送到集市上卖,有时候忙一天一斤也卖不出去。现在‘晓花匠’直接帮忙收购加工,省了不少事,一年能挣8000多元呢!”低保户雷芬飞已年近70岁,“晓花匠”为她解决了人力和销路问题,雷芬飞终于鼓起“钱袋子”,过上了“甜”日子。

      随着甘蔗红糖产业链逐渐壮大,潢溪镇在余江区的支持下,出台红糖产业“惠农七条”,从事甘蔗种植、红糖生产经营类居民均可通过信用保证、质押、抵押等方式进行贷款,切实解决农户种植及红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披绿生金| 一棵药树,驱动绿色增长

      在余江,“绿色”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余江区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引进绿色产业,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眼下,江西龙彰谷中医药产业园内的秋季龙脑樟育苗工作已顺利完成。当地村民在专家指导下将一株株龙脑樟种苗从培养皿移栽至土壤中,工作人员仔细检查移栽情况并对种苗逐一建档立卡。

      作为鹰潭市2022年重点引进项目,坐落在余江区锦江镇的龙彰谷中医药产业园,以名贵中药植物龙脑樟为主导产业,围绕龙脑樟的规模化种植进行全产业链打造,是一个集种植、加工、研发、贸易、康养和旅游等为一体,多业态融合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综合体。由江西龙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龙彰谷”)承建,占地7620亩,总投资25亿元。

      在龙彰谷中医药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余江区紧跟药企产业升级需求,多方面给予支持,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产业园种植用地由政府帮助协调流转,锦江镇相关部门承包龙脑樟的种植工作,聘请村民育苗、栽种,待龙脑樟成熟再由企业回收,进行下一步加工、研发工作。”龙彰谷总经理周美辰说。

      政企携手同行,发展互促共进,龙彰谷中医药产业园与当地的互动一直是双向的。据介绍,村民通过在产业园务工,每年收入可超5万元,辐射种植农民达2000户,为其直接增加千万元收入。各乡村种植基地面积10000余亩,苗圃300亩,实现地方经济的绿色增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过去我国未发现龙脑,长期以来只能从国外进口。20世纪80年代,富含右旋龙脑的珍稀原生中药材龙脑樟在江西等地被发现,改变了我国龙脑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周美辰介绍,龙彰谷中医药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产高纯度龙脑100吨、龙脑精油20吨、龙脑液5000吨,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谋发展,更谋持续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依托锦江镇得天独厚的田园山水农业资源,龙彰谷不仅在中药材种植领域深耕细作,更在中医药研发、大健康慢病管理康复体系、生命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绿色产业生态。

      围绕绿色、健康产业,余江区还引进和培育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多家企业,以龙脑樟、夏天无、江香薷等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打造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的中药材产业群。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发展和经济绿色增长。

      化零为整| 一双袜子,蹚出九村联建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凝聚力、促进富民增收、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余江区通过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我今年51岁了,过去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现在到‘九村联建’产业车间务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工作时间灵活,还能顺便照顾家里老人,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说话间,余江区黄庄乡沙湾村的刘小英正在把车间刚生产出来的袜子包装好。在她身后,织袜机整齐排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着穿线拉线、装卸货物,现场热火朝天。

      黄庄乡位于余江区北部,总人口1.5万,辖8个村、1个社区。过去,这个偏远小乡镇基础薄弱、力量分散,产业一直难以规模化、聚集化发展。

      为破解单村独企规模小、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黄庄乡紧抓城乡融合改革契机,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典型项目为载体、村集体经济为核心、农村居民为主体的“联村共建”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强村+弱村”抱团发展的城乡融合之路。

      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科学分析研判市场,2021年7月,黄庄乡把引进的一个袜子代加工项目,交由周边有意愿发展集体经济的5个行政村共同经营。半年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万元。

      看到一双袜子带来的“钱景”,其他几个村也纷纷要求加入联建集体经济组织,联建有限公司也从最初的“五村联建”“八村联建”扩展到“九村联建”全域覆盖。

      乡村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蕴含不少基层治理的智慧。黄庄乡党委委员、组宣员徐雄峰介绍,车间初建时,面对“无人投资、无钱运营”的难题,黄庄乡积极申报并利用好专项资金,建设14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通过打造“土地入市+产权抵押+持续增收”综合示范点,整合各村(社区)有效资源,让资源聚起来,实现“土地、资金、农民”三要素闭环增长。

      如今,“九村联建”产业车间已形成袜业封口、定型、包装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织袜年产能达1200万双,年营业额超2000万元,带动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每月人均务工收入3000余元,技工工资达10000元,以发展带增收、产业带就业,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九村联建”项目让各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黄庄乡持续发力,推动成立了“九村联建”物业服务公司,负责全乡环境卫生保洁、物业服务。“九村联建”的探索正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形成“一业兴、百业旺、千人受益”的良好局面。